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关注】“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雨季将近,笔者近日路过昆明市内不少老旧小区,发现很多老旧小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地下管网翻新改造。细细询问方才知道,这些老旧小区大多都是传统的淹水点,以前每到雨季便容易遭遇内涝。

作为城市管理的难题,“城市内涝”一直都是每年昆明雨季的热门话题。虽然昆明经过了数年来专门针对城市防汛工程体系的专项治理,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泄洪能力提升、河道清淤整治等工程,建成了上百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但不可否认,每年“到昆明看海”的尴尬依然还在上演……

除开城市内涝问题,当前大多数城市在应对天灾人祸面前表现出来的脆弱不堪,也无一不暴露我们在城市治理层面上的缺乏韧性。也正因于此,近年来,“韧性城市”的发展理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韧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于1973年提出。霍林将“韧性”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研究中,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系统、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笔者在查阅资料后发现,所谓的“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时,特别是在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极端天气、地震、洪涝、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未来新范式。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很大压力,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这进一步加剧着城市的脆弱性。于是乎,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显得非常重要。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当前,各地纷纷探索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我省昆明市等各城市也应该迅速行动起来,统筹谋划,深耕细作。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思维、风险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合理规划制定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针对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扬长更要补短,不断提升并完善城市应对风险的举措。不仅如此,在相应提升传统基建、新基建等硬实力的同时,还要逐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预警与响应联动能力等综合软实力。只有当每个微观单元都充满韧性,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关键词 特大城市风险防控 社会生态系统 工程系统 城市规划 韧性城市 到昆明看海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