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5月18日12:45,一架载着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援直升机平稳降落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的停机坪,机上患者已经使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广东高州、广州两地医护团队及空中转运团队的默契配合与保障下,患者来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进行进一步救治。
转运患者的直升机降落在医院停机坪。 广医一院供图
【资料图】
该名46岁男性患者,因重度肺炎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危重,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监护治疗,为维持患者所需的供氧、血流以及血压稳定,为其使用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器支持治疗。
为获得进一步治疗,家属提出希望转运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然而,两家医院相隔340多公里,道路通畅的情况下,也至少需要4个小时的车程。根据国外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指南,如果预计地面路途中的转运时间超过3小时,应该考虑空中转运。特别是患者在转运途中必须持续使用ECMO、IABP、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氧气瓶等专业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时。
患者病情危急、路途遥远、时间紧迫,经两院专家反复研讨,并与家属充分沟通,最终决定采用救援直升机进行转运,为这场“生命时速”按下紧急启动“按钮”,相关医护团队及后勤保障部门迅速准备,保障停机坪附近环境一切顺畅。
医护团队将患者及时转运至ICU。 广医一院供图
中午12:45,医疗救援直升机平稳降落,医护团队谨慎且熟练地将各种仪器管道梳理好后,将患者转运至重症医学科ICU病房,使得患者在这场争分夺秒的生命赛跑顺利“接力”,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作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提升工程建设单位,我们随时做好接收危重症患者的准备,包括陆地、航空转运等,为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表示,这是该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启用后,首次完成病例的空中转运。此前,在该院沿江院区已经多次完成病患的空中转运,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转运队伍。
“在此次转运过程中,患者同时使用着ECMO和IABP,转运技术难度大,所有的流程衔接必须非常紧凑,得益于高州、广州两地多单位、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目前来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全力为其制定救治方案,希望能再次创造生命奇迹。
据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停机坪位于东北侧广场,停机坪直径20.6米,最大起飞重量可达7吨,能够满足常规医疗救援直升机的起飞和降落需求。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