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三板 > 正文

辨清真假“独角兽”

“独角兽”本是神话传说中一种稀有生物,一夜之间却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2013年,美国种子轮基金CowboyVenture创始人Aileen Lee用“独角兽”来比喻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并迅速在硅谷流传开。从那以后,“独角兽”成为一级市场一大热词。

不过,“独角兽”概念逐渐被滥用。2013年,Aileen Lee在2003年-2013年长达十年时间、多达6万多家初创公司中仅挑选了39家公司。当然,挑选出39只“独角兽”确实“稀有而珍贵”。今天似乎遍地都是“独角兽”,以至于没牵着几只“独角兽”,在一级市场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

“独角兽”概念潮涌,一张张榜单则纷至沓来。2017年12月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仅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就多达120家。众多券商也在发布研究报告,整理出自己的“独角兽”榜单。

从目前情况看,估值是否达到10亿美元成为判定“独角兽”最重要的标准。然而,一旦站上风口,比如,眼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很多初创公司的估值瞬间水涨船高,所谓“猪都能飞”。风口过后,又极容易被打回原形,留下一地鸡毛。

“独角兽”作为创业公司,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属性。相对满天飞的“独角兽”榜单,“独角兽”死亡名单估计要长得多。面对“独角兽”热潮,一味炒作、一味追逐风险极大。

眼下“独角兽”概念在二级市场被热炒。相比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独角兽”概念股名单可能更长,包括参股、上下游业务等,只要沾上一点边,都要被热炒一通。

然而,大热的“独角兽”概念在一级市场波澜不惊。事实上,相对机构投资者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炒作“独角兽”概念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切不可盲目跟风炒作。要保持冷静,提高识别真假“独角兽”的能力。

关键词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