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云南这十年”市场聚焦主业 显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8月16日上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国资系统和国有企业在做优主业、规范治理、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海外履责、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风险管控、疫情防控、责任管理等诸多方面全情投入、担当作为,取得了一定成绩。

这十年

聚焦主业,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谢曙光介绍,这十年,全省国资系统和国有企业紧紧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业主责,先后实施国企改革攻坚战和两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国有资产大幅增值。

2012年至2021年,云南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9602.5亿元增长至63976.99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6471.36亿元增长至29494.4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4.46%和18.36%;

云南省国有企业净资产从2530.82亿元增长至22250.26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1882.08亿元增长至8583.2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7.32%和18.37%;

云南省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3929.61亿元增长至9850.72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3541.47亿元增长至7575.9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5%和11.94%;

云南省国有企业利润从88.30亿元增长至106.58亿元,其中,省属企业从33.22亿元增长至91.6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和8.12%。

协同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2012年至2021年,省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547.58亿元增至1718.7亿元,年均增长率13.55%;社会贡献总额从670.11亿元增长至1372.81亿元,年均增长率8.29%,取得长足进步。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末,省属企业共投资参建我省21个铁路项目,建成通车16个,通车里程4740公里,累计撬动全省铁路建设投资超过1400亿元;新建成高速公路6700余公里,总投资额11280余亿元,助力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大关,从西部第五跃居全国第二;建成总长755.44公里的滇中引水工程,年引水量34.03亿立方米,惠及全省6个州(市)34个县(市、区),受益国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2万,解决工程沿线群众就业岗位4400余个。

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航空产业着力构建省内蛛网型航线网络,开通省内环飞航线27条,货运航线18条,货邮吞吐量等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长;严格执行国家“绿通”、节假日、货车通行费优惠等减免政策,累计减免车辆通行费279.31亿元,进一步推动全省物流业降本增效。

稳就业促民生方面,2012年至2021年,省属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达25.89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5.51万元增长到11万元,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共接收大学毕业生、社会人员等超12万人。

加大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在贵金属新材料领域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9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以及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专家工作站;涉农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成国家、省部级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38个;在9省建立25个作物种植“科技小院”,培训行业骨干近1.5万人次。

积极搭建“学科+科研+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推动形成模式多样、功能完善、布局优化的研发创新体系,取得丰硕成果。

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钢铁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全国产化EB炉,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锡冶炼突破既往技术瓶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褐煤高效直接气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取得新成果,国内首个油气联产项目投产运营,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贵金属领域长期承担国家80%以上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十年来研发投入32亿元,获得省部级奖励27项,制定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148项,为国防、航天、信息、5G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工程提供诸多关键技术支撑;“高性能共聚甲醛成套工业制备”技术有新突破,打破国际垄断;机场大型双跑道地面运行管理、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内交通行业创新奖项。

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开创新局

全省国资系统和国有企业紧紧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定位,积极走出国门,拓展越、老、缅、泰等周边国家和其他海外市场,争当“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截至2021年末,省属企业在境外21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100余家,完成投资额74.61亿美元。

投资合作方面,省属企业积极“走出去”承接实施海外项目,业务遍及27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跨境贸易方面,共同构建跨境交通“物联网”体系和“智慧物流”平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物流公共信息体系,实现区域内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德国等20余个国家建立了双向贸易及跨境物流服务。

资源共享方面,加大境外锡矿等重点项目合作力度,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产能合作和技术交流;深化与老挝、缅甸等国家在天然橡胶种植、加工方面的合作,确保战略资源安全有效供给,同时扩大罂粟替代种植,为国际禁毒事业作出贡献。

跨境金融方面,在老挝合资设立“老中银行”,使云南省城商行成为全国唯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泰铢直接交易的“做市商”城商行,也是全国首家直接从老挝陆路调运基普现钞到国内的银行,跨境金融实现长足发展。

保护生态,着力打造“绿色国资”

深入服务云南“三个战略定位”,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2年至2021年,省属企业在环保各方面累计投入275.96亿元,着力打造“绿色国资”,为将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而不懈奋斗。

措施促进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国资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组四大绿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清洁、低碳、环保方向集中。

高原河湖治理方面,成功发行云南首单绿色金融债券35亿元,为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泸沽湖保护治理工程累计提供授信支持159亿元;投建玉溪“智慧三湖”、丽江湖泊生态稳定及修复、环阳宗海综合治理、抚仙湖环湖2.8万人搬迁等项目;投入9亿余元治理洱海源头,环湖推广种植绿色水稻1万余亩。

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入开展亚洲象野外救助和繁育研究,全程跟踪保障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上南归”;致力滇金丝猴保护、繁育和科研,建设路域生物多样性科普示范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国企贡献。

媒体聚焦

抢抓机遇、积极投入

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化转型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成志介绍,围绕建设“数字云南”总体部署,全省国资国企抢抓机遇、积极投入,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起,云南省国资委正式启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经过2020年至2021年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包括数据管理平台、国资专网、综合展示中心、监管统一门户,涵盖财务、资金、投资、产权、债务等核心监管业务的11个系统综合一体化国资在线监管平台,实现了与国务院国资委,省属企业及州市国资委数据对接,财务、产权等部分业务系统实现了省属企业、州市国资企业全级次覆盖,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产生基础数据3.8万余条。初步实现了服务于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服务于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疫情冲击下

减租惠及市场主体6.72万户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夏丽坤介绍,就国资国企在保市场主体和助企纾困方面做的工作来讲,省国资委首先是督促指导企业第一时间落实落地国家税收减免、金融服务实体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

其次,紧紧抓住服务业是吸纳就业和保住市场主体的关键。上半年,省国资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国有房屋租金减免。2020年至今,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累计已减免租金27.6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6.72万户,切实缓解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压力。其中,2022年上半年,共减免1.49万户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1.94亿元。

2019年至2021年

省属企业每年带动社会面就业超20万人

新冠疫情的发生给云南省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对“稳就业”提出严峻挑战。

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洪国正提到,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招聘、纳新的规模,是国有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和具体体现。

目前,省属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达到25.89万人,10年间带动就业超过150万人,特别是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每年带动社会面的就业超过了20万人。在保就业、促民生方面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十年来,在鼓励支持企业适度扩大招聘规模,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方面,累计吸纳大学毕业生、贫困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超过12万人。其中,退役军人超过2500人,其他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就业人员超过1000人。

并落实收入分配向基层一线员工倾斜的政策,不断提高职工收入。“省属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从5.5万元达到现在的11万元,应该说这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关键词 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云南省国资国企 社会责任报告 退役军人 残疾人家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