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 正文

“搬得出、住得下、能脱贫”——易地搬迁搬出新希望

从寻甸县城出发,不到40分钟的路程就能到达小海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楼房,家家户户挂满了金黄的玉米,在宽敞的硬化公路两侧,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绽放。村中配套建设有村民活动室、小广场、公厕和垃圾房,并配置了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旧貌换新颜,小海新村隶属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是原“山后村”搬迁建设的新村庄,村内群众均为苗族,全村有户籍人口33户114人。

58岁的苏秀兰见证了乡村变化的点点滴滴。“以前住在山脚下,墙体开裂的土基房完全无法躲避风吹雨淋,大风一刮,冻得人瑟瑟发抖,一下雨就成了‘水帘洞’。喝水也困难,到了井水不多时,我们只能到别的地方找水。”除了恶劣的居住环境,还面临“行路难”的问题。为了补贴家用,她经常要背上近百斤粮食走到乡里去卖。苏秀兰的生活,也是大部分山后村村民的生活缩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塘子街道实施山后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将山后村群众搬迁安置到交通便捷、水源较好、无地质灾害、平坦开阔的小海新村,每户居民新建砖混安居房105平方米,每户配套8平方米鸡舍1个、40平方米畜圈一座。

如今,小海新村居民家家有车,晚饭后还可以沿着村道散步。谈及现在的生活,苏秀兰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做梦都想不到,日子能越过越红火!”

致富有门路

易地搬迁搬出了新希望,也让幸福生活扎了根。

“如今家中的收入靠耕种和养殖,家里养了苗家鸡、生猪和肉牛等,去年仅靠庄稼收成就有了两三万元的收入,养殖的收入也比较稳定,逢年过节供不应求,苗家鸡还要预订呢!”苏秀兰说。

为实现村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脱贫”的目标,社区党总支牵头,在巩固提升现有传统农业的同时,按照“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发挥一丘田“一田带六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发展壮大苗家鸡、生猪、肉牛等养殖业和苦瓜、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让搬迁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包括每户扶持7000元用于养殖苗家鸡、生猪、肉牛等;整合社会帮扶资金,在村旁建设种植基地,方便村民就近务工,贴补增收;在新村附近户均流转耕地2亩供群众耕作;强化劳务输出的培训和引导,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目前搬迁户已有17人长年外出务工。

焕发新活力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小海新村,有一支由20多名妇女组成的小海苗族双飞文艺队。每逢举办特色活动和有重大节日时,文艺队就会在乡村小广场踏歌起舞。社区大力支持舞队发展,在丰富乡村文娱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苏秀兰也是小海苗族双飞文艺队的一员。谈及舞队,苏秀兰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骄傲地告诉记者,《小海飞歌》《蜡染飞花》是文艺队的经典节目,每表演一次,每个成员还可以获得100元的补贴。

依托小海新村苗族群众传统花山节系列活动,2018年到2019年,小海新村成功举办了两届摸鱼节暨农民丰收节少数民族特色活动。把特色节庆活动和传统节日相结合,通过挖掘特色农业产业、民族风情等资源,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活动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

“人心齐、泰山移,要过好、得努力;自己干、还要看,政策好、致富宝”。从“一穷二白”到“吃穿不愁”,从“小打小闹”的摸索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海新村33户114人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奔赴“向往的生活”。

关键词 小海苗族双飞文艺队 健身器材 云南寻甸县塘子街道 钟灵社区 易地搬迁 林下种植业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