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正文

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昭通市大关县把荒坡荒山变为绿水青山

昭通市大关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

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筇竹的生态优势、经济优势,通过管理维护原有竹林,区域化布局新建竹基地、规模化经营竹材产品、专业化生产系列竹笋食品,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筇竹产业,把荒坡荒山变为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主要做法

立足优势,谋篇布局,做大做强第一产业,把荒坡荒山变为绿水青山。大关县紧扣昭通市委、市政府盐津大关现场办公会赋予大关“绿色产业发展基地”目标定位,依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筇竹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以木杆全域筇竹、翠华10万亩竹峰竹海为核心,以上高桥、悦乐到翠华的南部廊带,玉碗到天星的中部廊带,木杆到高桥到寿山的北部廊带适宜区域全域种竹的空间布局,走“特色+规模”发展路子,整合空闲地、荒坡地、易地搬迁群众“三块地”,连片规划、区域化布局,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构建经营权责明晰、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共同体,高质量推进“100万亩+”筇竹产业基地建设,海拔1300米以上区域连片种植筇竹,沿河、沿路及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种植方竹,举全县之力发展“一县一业”筇竹产业,连续4年举行全县种苗建设工作推进会,建立和完善苗木管控机制,每年布局育苗基地20余个1000余亩,出苗2000万株,保障每年新增15万亩以上种植基地种苗供给;成立9个技术指导组深入一线进行全面指导,42名技术骨干网格到20个竹产业专业村,强化幼林管护,实现筇竹种植、管护“人地一体”网格化管理。预计到“十四五”末,竹林总面积将达130万亩。其中,筇竹总面积达100万亩,竹笋年产量达到10万吨,竹材年产量达到7亿根,擦亮“中国筇竹之乡”名片,把荒坡荒山变为绿水青山。

精准招商,园区引领,做精做细第二产业,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近年来,大关县整合项目资金4.9亿元,在木杆镇向阳村建设占地面积415.28亩的筇竹产业示范园,规划建设筇竹智能化标准化加工中心、新产品研发与创业创意服务中心、现代冷链物流中心、筇竹交易集散平台,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正在推进二、三期工程。成功引进著名竹笋加工企业成都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园区,注册云南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全域开发、全竹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做精竹笋加工;鼓励支持旭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鑫兴竹笋加工厂、国丰林产等9家本土企业开发出笋干、清水笋、盐渍笋、开袋即食和调味笋等10余个系列竹笋产品,研制出竹家具、筇竹拐杖、竹毛笔、竹打火机、竹灯具等13种工艺产品,全域开发、全竹利用,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农旅融合,利益联结,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竹农”实现“靠山吃山”。大关县依托黄连河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打造,实施“百竹进城行动”,构建翠华10万亩竹峰竹海观光长廊,把竹类种植、筇竹文化融入大关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全过程,沿街路灯展现筇竹风格、沿路体现竹类特色,为旅游县城增添观光元素,提升城镇品味,全力打造筇竹特色小镇、竹林康养旅游体验区,实现“抬头看竹、伸手摸竹、致富靠竹”的目标。

取得成效

大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围绕筇竹资源高效培育、产品精深加工、文旅康养协同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加快实现由竹资源特色县向竹资源示范县跨越,使竹产业成为推进绿色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产业。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3年来,培育本土笋材、竹炭等企业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竹产业专业村20个。2021年,竹林总面积增至101.5万亩,其中:筇竹总面积达66.76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70%以上;竹材年产量从0.4亿根提升到2.5亿根,一批涉竹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竹产业年总产值从2.4亿元增加到5.6亿元,助推3.66万人稳定脱贫、15.9万人受益,全县以筇竹为主的生态保护与竹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6月,大关筇竹拐杖作为首届世界竹藤大会国礼赠予各国贵宾,筇竹家具亦被国际竹藤组织永久收藏;7月,筇竹家具获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金奖;11月,大关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2019年8月,大关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20个“绿色食品牌”发展特色县;大关旭红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关瑞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大关县国有林场董董山片区筇竹资源已被认证为“绿色品牌”省级200个产业基地之一。目前筇竹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有序推进,筇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项目稳步实施。

生态效益持续向好。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走实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适宜区域全域种竹,保护了濒危物种、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地方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既为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致富道路,又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截至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2.06%。

实践启示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大关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靠传统农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产出率低、经济体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国民生产总值2020年刚突破1亿元大关,多年位居全市倒数行列。如何让大关经济迅速崛起,实现赶超跨越,一直是大关县委、县政府面临的困局。近年来,大关县委、县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尤以筇竹最具资源基础和市场保障等诸多优势条件,确定了“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发展思路,破解自然环境恶劣、发展空间受限的“双重困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决心,倾力打造以珍稀濒危筇竹为主的“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以此推进大关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走实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大关践行“两山”理论的有效途径。大关筇竹产业发展的启示告诉我们,“靠山吃山”不能一味向山索取。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会“三个定位四篇文章”的总体要求,以规模化、组织化、绿色化、专业化、市场化为总体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一体两核三廊带”筇竹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空闲地、荒坡地、易地搬迁群众“三块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走实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高质量推进“100万亩+”筇竹产业基地建设,把荒坡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让群众发展致富的“金山银山”。

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大关农特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大关县整合资源要素,集中打造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园、特色竹产业园,推动筇竹笋、筇竹地板、筇竹家居、筇竹建材装饰、筇竹观光旅游等业态集群发展,构建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筇竹产业综合体,深化与吉食道、松柏公司、成都五斗米等企业合作,鼓励鑫兴竹笋厂、国丰林产、旭红合作社、竹炭加工厂等加大投入、做大市场,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彻底改变了过去只种植和销售初级农产品的被动局面,为农特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动力。

关键词 一县一业 筇竹产业 一体两核三廊带 第三产业 靠山吃山 筇竹文化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