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区 > 正文

晋宁区沙堤村:百年渔村盘活“三资”走出乡村振兴之路

初秋时节,晋宁区沙堤村滇池湖畔旁的千亩稻田绿意盎然,宫崎骏的稻田火车正驶向现实,吸引了不少游人打卡。今年以来,这个百年渔村盘活“三资”,联农、带农、富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植入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兴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8月14日14时,都市时报“在昆明·看乡村新画卷”主题直播走进晋宁区沙堤村,在主播的带领下,看稻浪漪涟,赏色彩家园,坐稻田火车。直播近1个小时,都市时报直播平台吸引了25.61万人次观看,点赞总数超过17万次,上百人参与讨论。

重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

一艘艘铁船停靠在岸边,刷着防水黑漆,印着号码。“早些年家家户户都是靠捕鱼为生的,在2019年以前,每年也只能捕一两个月,只能算半个渔民了。”沙堤村村民“老猴”说。沙堤村隶属晋宁区晋城街道,全村8个自然村和11个村民小组。这里曾以捕鱼为业,由于近年来滇池流域禁渔及水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沙堤村便改变发展方向,依靠北邻滇池,邻近七彩云南的地理优势,让乡村特色旅游业成为沙堤村的重点发展方向。

世世代代在沙堤村生活的渔民们,习惯了“靠海吃海”的日子。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生活从水里到岸上,渔船也从柴油发动机变成了人力帆船,且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打鱼期。

“除了捕鱼,因为邻近滇池,我们发现村里的土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壤肥沃,大棚花卉和蔬菜很好种植。”村民李良说。

大棚蔬菜和花卉对环境的影响较大,2018年,沙堤村拆除了60亩蔬菜大棚,搞起了恢复传统水稻种植的试点。2019年,沙堤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稻田里种下了体现爱国主题的彩色水稻,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响了乡村旅游的名气。2020年底,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油菜、水稻等生态农作物,实现一产和三产有机结合。

“2000余亩蔬菜大棚全部拆除,我们也因此成了晋宁滇池沿岸第一个拆除大棚的村子。”云南沙堤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CEO兼总经理介绍。近年来,沙堤村委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在环湖路两侧的田地里种植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业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800亩稻田间将稻草与艺术结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增收的同时,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回归农田的乐趣。

游客涌入提高了村民收入

现在的沙堤村,流水潺潺,若不是村口的环湖路,真会让人觉得已然置身于江南水乡。孩童在莲池边玩耍嬉戏,车走水泥路,人行木栈道。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沿路前行,经过连片的荷塘,穿过弯曲的景观栈道,观看用稻草与艺术结合的稻草人、牧童、动物,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红打卡点——绿皮小火车。

“坐在家门口,咱就可以把钱赚。”沙堤村的村民们在岸上也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今年,沙堤村委会余家沟村小组成为晋宁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引进绿皮火车车厢,在田野间筑起了一个“旅游梦”。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开起了小卖部,乡村饭馆也一家接一家陆续开业。

今年,云南省首个村投公司在沙堤村组建,村投公司将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有效盘活农村的山水林田湖地等闲置资源资产,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风情乡村。

沙堤村充分应用土地延包30年试点成果,晋宁区村投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生产,完善了生产设施、基础设施,把先进科技、运营模式引入沙堤村,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村民就业,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活力充足。

今年夏天,村委会组织村民在千亩稻田里开展沟渠修整和薅草工作。“组织村民在家门口工作,为老百姓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沙堤村党总支副书记郑韬介绍,“自从沙堤村土地流转,临湖一侧种植水稻以后,滇池的水也慢慢变清了,湿地里很多以前见不到的鸟类也渐渐多起来,生态修复的作用比较明显。”在滇池边,村集体流转了约2580亩土地交由村投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约1350万元的保底收入,同时绿色乡村旅游和属地就近再就业也为村民带来收入。

“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打算开家民宿。”谈起之后的发展,村民们纷纷说起,游客大量涌入,村民每天的收入都比以前更加可观,他们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各种适合旅游的功能性场所,在家里当起了“掌柜的”。

太阳西下,傍晚的沙堤村依旧热闹,游客们熙熙攘攘,他们游玩、研学,感叹着沙堤村的变化。村口的老人,正跟嬉闹的孩子们讲述着当年捕鱼的故事……如今的沙堤村,仍保留了渔村的美好,渔民怀念着水里的生活,也站在岸边开启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晋宁区沙堤村 百年渔村盘活 生态修复 村投公司

热门资讯